湖南鼎牛

《湘西十八洞村“标准化+X”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5-01-24 17:45

《湘西十八洞村“标准化+X”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研究》

本文《“标准化+X”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以湘西十八洞村为例》发表于《开发研究》2024年第6期第91-98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本文研究了湘西十八洞村“标准化+X”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探讨了如何通过标准化手段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十八洞村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首创地,其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背景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产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湘西十八洞村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成功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和质量提升。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该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优化需求。因此,研究湘西十八洞村“标准化+X”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路径,对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以及“标准化+X”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学者们从农业产业发展、飞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乡村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然而,针对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此外,学者们对“标准化+X”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特定产业或领域,缺乏对乡村产业整体发展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探讨。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乡村产业标准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湘西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模式现状

本文详细介绍了湘西十八洞村的产业发展模式现状,包括“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旅游+”发展模式、“点石计划”产业帮扶发展模式以及特色资源保护性发展模式等。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十八洞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这些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因此,需要通过标准化手段来优化这些模式,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四、湘西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深入分析了湘西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问题包括产业标准化体系尚未构建、现有标准难以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十八洞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标准化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价值。同时,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通过标准化手段来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五、湘西十八洞村“标准化+X”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湘西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1. 构建湘西“十八洞”特色产业标准化体系的科学架构,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2. 建立特色产业标准化工作推动机制,以标准引领产业振兴。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推动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加强产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队伍支撑产业振兴。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4. 筹建湘西十八洞特色产业标准推广示范基金,以资金推动标准在产业振兴中的推广应用。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推广。

5. 营造特色产业标准建设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指引产业振兴。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提高全社会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研究了湘西十八洞村“标准化+X”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标准化+X”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以湘西十八洞村为例

周正祥1,刘妍娜2

1、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沙 410015;

2、广州宏达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广州 510663)

内容摘要: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产业标准化是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十八洞村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以标准化带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产业孵化效果明显。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湘西十八洞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构建科学架构、建立推动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筹建推广示范基金、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标准化+X”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湘西十八洞村;标准化+X;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Model of Standardization+XIndustry in Shibadong Village, Xiangxi

Zhou Zhengxiang1Liu Yanna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15;

2、Guangzhou Hongda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 Ltd,Guangzhou 510663)

Abstract: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primary task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ve been formed and demonstrated in practice to provide strong driving force and suppor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Industry is the main support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andard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es.Shibaodong Village has introduced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cepts, formulated unified production standards, operating norms, and quality control system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y through standardizatio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incubation effect of the industry is obviou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industry in Shibadong Village, western Hunan,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l of "standardization+X"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a scientific framework, establishing a promo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s, preparing to build a demonstration fund for promotion, and creating a cultural atmosphere, in combination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igital econom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standardization+X; Xiangxi Eighteen Cave Villag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model of industry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其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标准是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在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性、支撑性作用。先进的标准能为质量改进提供路线图,从而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结果,标准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和保障。标准化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建设高质量大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支撑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杠杆和基础。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已把标准化管理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标先进标准、一流标准、国际标准,用标准化倒逼质量提升、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正逐步成为共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发展重在特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必须发挥现代化手段,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用创新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赋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走标准化、高端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产业标准化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不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规范产业生产、保障消费安全、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现代化产业的重要标志。标准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以标准化带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长期以来,湘西州地区的产业标准化工作比较薄弱,缺乏统一的特色产业标准体系和建设规划,标准水平低,与国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湘西十八洞村在过去10年中,通过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其中,“标准化+X”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产业基础薄弱,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该模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优化需求。后疫情时代,如何扩大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影响力,保护好十八洞村的知识产权,加快形成特色化的“湘西标准”,巩固拓展十八洞村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脱贫攻坚首创地,十八洞村应充分发挥“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的责任担当。为了进一步做好湘西州特色产业标准化工作,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促进湘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湘西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湘西十八洞村“标准化+X”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意义

1、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脱贫经验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201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湘西十八洞村,首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略;习总书记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经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脱贫攻坚,十八洞村、花垣县、湘西州已经实现全面脱贫正向乡村振兴迈进,目前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全面总结湖南、湘西、花垣、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要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湖南经验、湖南范本、湖南智慧。十八洞村、花垣县、湘西州全面脱贫背景下,总结、提炼十八洞村(花垣县、湘西州)脱贫经验,研究湘西“十八洞”特色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路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2.对推动湘西州、湖南省及全国的特色保护类村庄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2018年9月出台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2020年,湘西州以十八洞村的材料作为重要支撑获得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州)”专项补助资金1.5亿元。研究湘西“十八洞”特色产业标准化体系及体系建设路径,以标准化支撑特色保护类村庄振兴,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对推动湘西州、湖南及全国的特色保护类村庄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3.湘西州特色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打造湘西州又一重要名片的举措

通过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湘西州特色产品的话语权,是打造湘西州又一名片的重要举措。湘西州的茶叶、柑橘、百合等已经规模化、产业化,但是标准化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同时,也存在品牌使用授权问题,很多外地商品都打着湘西州的品牌进行销售,这将会对湘西州特色产品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需要进行标准化建设,将湘西州特色产品的品牌打造成湘西州又一重要名片。以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进行标准化建设是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湘西十八洞村高质量发展号召的需求。十八洞村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首倡地,进行标准化建设把十八洞村的政治效应和特色产品的品牌效应结合起来,助推十八洞村特色产品走出去,成为湘西州的又一名片。

二、文献综述

(一)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学者们从农业产业发展、飞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乡村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蒋和平、郭超然等[1]指出了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振兴我国农业产业新思路的重点。郭江云[2]从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者关系,以及如何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平塘县农业产业的发展。陈六金[3]深入剖析了飞地经济的概念起源以及相关理论。杜敏[4]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王瑞峰[5]在产业协同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变特征、关键问题与突破方向。田昕加等[6]阐述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陈蕾等[7]认为依托新质生产力可以进一步提高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研究

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常经伟[8]提出创建品牌尤为重要,建议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长春标准,打造优势品牌,建立大数据追溯体系,推行长春农产品“身份证”制度。钱永忠、郭林宇等[9]从全产业链整体视角论述了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的现实基础、形势需求、实施原则和重点。初侨、燕艳华等[10]通过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建设重点。徐梦萧、陈娟强等[11]从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角度阐述了临汾市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郑焕春等[12]通过构建完善黑木耳产业的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推动产业向集群型、质量型转变,并融入智能、数字、信息等新型要素,真正实现“小木耳大产业”的高质量健康有序发展。

(三)“标准化+X”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学者们从富硒农产品、电子商务、茯苓产业链、瑶药产业、区域品牌等方面对“标准化+X”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陈永强[13]对安徽省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进而给出对策与建议。倪正霞[14]探讨了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的优化路径和实施方法。蔺丽[15]构建了一个结构较为合理的茯苓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框架。洪影雯、覃鹭涓等[16]构建了广西瑶药产业标准体系框架,并提出相关建议。路敏、薛蓬等[17]研究构建科学适用的宁夏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提出适合该区现阶段肉牛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建议。伍音子[18]探讨了农业产业区域品牌标准化建设策略。钱英等[19]提出通过加强标准化生产、优化衍生产业、培育引进人才、加强品牌运维等发展对策,助推平水日铸茶“一标一品一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综合评价

尽管学者们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偏宏观研究,针对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建设的微观研究很少。学者往往因数据的获取原因选择市级以上层面的研究,研究的地域范围较大,或者基于某一村镇的调研进行研究,未深入考虑周边村镇间的关联。对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某一单一模式的研究,而对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与乡村振兴联系的实地研究还不多,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并且部分学者的前期理论研究因前期调研不足和后期成果推广应用渠道有限,研究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难以得到验证,实践的检验作用不足。

三、湘西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模式现状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三省交界处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是一个具有浓厚苗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据统计,现有户籍人口1045人,在村人口939人;全村总面积14162亩,耕地面积817亩,全村人均耕地仅有0.83亩,林地面积11093亩,森林覆盖率78%,目前全村可用耕地面积400余亩。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以后,十八洞村经济增速惊人。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达1668元/人,其人均收入逐年递增,20132020年年平均增速高达44.7%(见图1),到2023年其人均收入达到25456元/人。据统计,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十八洞村的发展已超过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猕猴桃种植、苗绣、劳务输出、乡村旅游、矿泉水厂五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507万元,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越来越快,成了精准扶贫示范村,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也在《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等各大媒体播放。

1   十八洞村人均收入变化情况

(一)“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针对“人多地少”问题,十八洞村按照“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的思路,探索实施了“飞地经济”模式。依靠气候优势,十八洞村因地制宜,提出了“贫困户+龙头企业+产业项目”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以股份合作方式成立了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湘西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优质猕猴桃产业,目前已经是十八洞村的主导产业之一。项目以中国科学院为技术依托,打造十八洞猕猴桃知名品牌。2018年,经过湖南省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技术检测,十八洞猕猴桃产品237项检测指标全部合格,达到出口标准,并获得了国家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出口果园登记备案基地、中国中部农博会金奖等荣誉。但是由于病害问题、提前成熟摘果滞后、配送运输货损等原因导致产值不稳定,且整体销售以政府采购为主,销售渠道有限。

(二)“旅游+”发展模式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湘西州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中国共产党简史》明确,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首创性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2021年,湘西十八洞村被纳入“潇湘红八景”等等。十八洞村抓住这些时机,大力推进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研学旅游等,致力于将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花垣十八洞片区(蚩尤部落群)的发展引擎和全县旅游富民的腾飞龙头。为此,十八洞村围绕发展乡村旅游这条主线,按照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截至目前,乡村旅游开发累计投入4050万元,大力提质道路设施、改善水电房屋基础设施、优化人居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村容村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十八洞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飞跃,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后扶贫时代,如何留住游客更多时间、扩大旅游品牌惠及范围等,成为十八洞村以及花垣县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点石计划”产业帮扶发展模式

十八洞村是苗族集聚地,民风淳朴、生态良好,山泉水品质优良。由步步高集团与十八洞村共同打造的十八洞村山泉水,是十八洞村第一个现代化产业项目,目前已经成为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平台。为了响应“精准扶贫”的口号,步步高集团提出了扶贫“点石计划”,将收益的15%给村集体作为资源使用费,每销售一瓶水另外给一分钱注入当地的扶贫基金,每年保底分红50万元。步步高集团依托700多家实体门店,已形成线上线下扶贫产品全渠道销售模。全村享受十八洞水厂分红增收近300万元,所得分红村里用于为所有农户统一购买医保和养老保险等公益性开支。而十八洞村村委会也将“十八洞村”山泉水品牌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无偿转让给步步高集团,实现了互利共赢。此外,该厂劳动用工优先考虑本村的原贫困户和村民,用工辐射到十八洞村和周边的马鞍村、双龙村、排碧村等。目前,十八洞村山泉水被称为“湖南扶贫第一水”,已是亚美尼亚驻华大使馆接待用水、湖南省各级部门接待用水、2019互联网岳麓峰会指定用水、爱心企业接待用水。十八洞山泉水虽然水的质量好,但由于运输成本高、缺少知名度导致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强。

(四)特色资源保护性发展模式

1.湘西十八洞村苗绣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与村民亲切交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之后当地政府把苗绣作为脱贫致富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依托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35名(其中十八洞村26名)妇女组成苗绣发展团队。2019年再次举办苗绣培训班,培养苗绣接班人。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方式,十八洞村苗绣产品销售稳定且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联合政府、企业、高校共建的“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十八洞村的绣娘们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种扶贫模式在国内复制到了贵州松桃、邵阳城步等地。但手工刺绣产品耗时费力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如何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提高市场认知度是促进十八洞村苗绣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湘西十八洞腊肉

十八洞村红色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旅游特产游廊有大片保温熟腊肉供当场品尝。凡游客在当地农家吃饭,东道主总会有腊肉招待。游客品尝之余,皆赞不绝口。“十八洞腊肉”逐渐成人们喜欢的美食。十八洞腊肉因肉质细腻、肉皮金黄、咸淡适宜、柔韧绵软、清香鲜爽而远近闻名,供不应求。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十八洞腊肉逐渐走向市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腊肉均为当地人自制腊肉,或者从外地购买再进行简单处理以十八洞腊肉进行二次销售,属于三无产品。十八洞腊肉亟须纳入标准化体系,以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十八洞腊肉社会形象。

四、湘西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研组组织的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十八洞村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孵化效果明显,下一步乡村振兴该怎么把成果固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能借鉴的改革经验,这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方向。与会人员对十八洞村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想法都非常认可,一致希望能够构建一整套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为武陵山片区乃至湖南省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方案提供参考借鉴,甚至希望建设“中国十八洞”公共区域品牌。

(一)湘西十八洞村产业标准化体系尚未构建

1.湘西十八洞村产业标准化顶层设计缺失

“标准化+X”模式中,标准化是基础。十八洞村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集约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十八洞村的改革成果得到了中央、湖南省和各市州政府的一致认可,其改革经验以前总是在实践中运用,形成文字的理论材料太少,比如在总结评估十八洞村改革成果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精准扶贫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2.湘西十八洞村特色产业标准化欠缺

建设产业标准化体系最直接的受益方就是龙头企业了。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有短板,没有具体的标准化体系,容易导致产品鱼龙混杂,最终使一些特色产业难以发展起来。例如旅游业特别是红色旅游已经是十八洞村的主导产业。张家界的旅游走在全国前列,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湘西州的旅游企业只能跟着它们学,很被动,因为湘西州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目前很多游客投诉旅游公司或者导游的服务质量问题,也是因为没有一整套标准化体系。特色产业标准化的缺失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制约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发了低水平竞争,挫伤了创新活力,难以满足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发展要求,不利于十八洞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现有标准难以满足湘西十八洞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笔者梳理了猕猴桃、红色乡村旅游、腊肉和苗绣四大特色产业现行标准。

1.猕猴桃标准

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共检索到含关键词“猕猴桃”的现行标准124项,其中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4项、地方标准108项(见表1)。

1 猕猴桃现行标准梳理

序号

分类

数量/项

现有标准综述

标准类型

标准性质

1

产地选择

9

包括产地环境条件、果园建设以及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有金寨猕猴桃、都姜堰猕猴桃、西峡猕猴桃、赤壁猕猴桃、乐业猕猴桃、郎岱猕猴桃等

地方标准9项

强制标准1项、推荐标准8项

2

种苗选定

20

包括猕猴桃的种质、育苗、苗木、品种、授粉等;

从地方或品种来看,有苍溪红心猕猴桃、软枣猕猴桃、贵州猕猴桃、建宁猕猴桃等

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17项

强制标准3项、推荐标准17项

3

种植栽培

40

主要为猕猴桃种植、栽培、生产方面的技术规范/技术规程;

从地方或品种来看,有兴文猕猴桃、六安猕猴桃、红阳猕猴桃、红心猕猴桃、雨城猕猴桃、昭通猕猴桃、贵州猕猴桃、软枣猕猴桃、有机猕猴桃、红肉猕猴桃、徐香猕猴桃、建宁猕猴桃、陇南猕猴桃、沁香猕猴桃等

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38项

强制标准3项、推荐标准37项

4

病虫草害防治

15

整体角度,有猕猴桃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或标准;

具体方面,有猕猴桃褐斑病、溃疡病、软腐病等,还有杂草生态、农药安全使用、监测及检疫方面等的方法、规范或规程

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4项

强制标准1项、推荐标准14项

5

采收运输

20

包括猕猴桃的采收、贮藏保鲜、运输、浓缩果汁生产、猕猴桃罐头方面;

从地方或品种来看,有昭通猕猴桃、贵州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等

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17项

强制标准2项、推荐标准18项

6

质量品质

20

包括猕猴桃的质量等级、质量安全、质量要求以及猕猴桃酒、猕猴桃酱、猕猴桃酱罐头等;

从地方或品种来看,有六安猕猴桃、昭通猕猴桃、贵州猕猴桃、四川猕猴桃、鄂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等

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6项

强制标准1项、推荐标准19项

猕猴桃现行标准数量最多,各地猕猴桃在特性、口感、理化性质上都有差异,而十八洞猕猴桃特殊之处在于其生长地区属于富硒土壤带、植物群落里的亚麻酸带,以富硒而闻名。从现行猕猴桃标准来看,富硒猕猴桃标准数量很少。

2.红色乡村旅游标准

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共检索到含关键词“红色乡村旅游”的现行标准89项,其中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88项(见表2)。

2 红色乡村旅游现行标准梳理

序号

分类

数量/项

现有标准综述

标准类型

标准性质

1

等级评定规范

38

包括景区(点)、经营单位、接待户、示范村、示范农庄、示范农家、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居、休闲农庄、生态渔家、山水人家、民族风苑、葡萄酒庄、古村古镇、导览员等的评定规范或指南

地方标准38项

推荐标准38项

2

服务规范

34

包括景区(点)、从业人员、设施设置、规划设计、马队、客栈、采摘、厕所、民宿、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特色村等的服务质量、要求及规范

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33项

推荐标准34项

3

示范基地规范

7

包括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村等的评定

地方标准7项

推荐标准7项

4

特色业态规范

10

包括经营、星级、民宿客栈、园区(村)、开发与管理、智慧旅游、集聚区等的规范或指南

地方标准10项

推荐标准10项

红色乡村旅游现行标准数量较多,且大多是地方标准,湘西十八洞村作为脱贫攻坚首创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打广告”的地方,具有较强的政治品牌和红色纪念意义,近些年来开发了不少国家A级景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需要建立推动地方特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

3.腊肉标准

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共检索到含关键词“腊肉”的现行标准11项,其中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0项(见表3)。

3 腊肉现行标准梳理

序号

分类

数量/项

现有标准综述

标准类型

标准性质

1

加工生产

5

包括腊肉的生产、加工技术;

从地方及品类看,有湘西大片腊肉、信阳石板腊肉、渝小吃腊肉白蜂糕、商城腊肉炖鳝鱼、湘菜腊八蒸腊肉、香干腊肉等

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4项

推荐标准5项

2

烹饪

6

有湘西大片腊肉、信阳石板腊肉、渝小吃腊肉白蜂糕、商城腊肉炖鳝鱼、湘菜腊八蒸腊肉、香干腊肉等的烹饪技艺及烹调操作

地方标准6项

推荐标准6项

腊肉现行标准数量不多,十八洞村腊肉选取湘西黑猪肉作为优质原料,加之原生态的熏制技艺令其风味独特。从标准梳理结果来看,湘西腊肉的烹饪菜肴存在一些现行标准,但是加工生产流程却缺乏相应标准。

4.苗绣标准

苗绣只有1个湖南在编地标。十八洞苗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令人赞叹。当前,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数据库中尚未检索到苗绣的其他相应标准。

五、湘西十八洞村“标准化+X”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乡村振兴新发展,结合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武陵山片区产业特色,探索创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形成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运行的十八洞产业特色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使标准化服务业适应全国脱贫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构建湘西“十八洞”特色产业标准化体系的科学架构,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区域公共品牌的形成建立在大量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基础上,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诞生则需要特定自然环境、特殊工艺或者独特的历史人文等因素。因此,湘西十八洞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从种植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食品业四大产业争创更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施“母子品牌”战略,通过打造全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建设区域公共品牌奠定坚实基础。就目前而言,湘西十八洞村可以重点围绕猕猴桃、红色乡村旅游、十八洞村山泉水、湘西十八洞村苗绣及湘西十八洞腊肉五大产业,结合数字经济,融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梳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交易方式和组织方式,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按照“一个产业、一套标准、一个品牌、一套监管制度,一批新型企业、一批示范基地”的模式,强力推进湘西十八洞村特色产业标准化建设,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建立特色产业标准化工作推动机制,以标准引领产业振兴

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和实施力度,建立健全统一、权威和完善的标准体系,对维护市场秩序、提高产业效益、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湘西州、花垣县以及其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整合其标准化、知识产权、产品质量、认证、食品安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稽查等相关业务科室协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湘西十八洞特色产业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标准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建设有机衔接,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强化标准的实施,以标准化引领乡村振兴。湘西十八洞村可以通过强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配套衔接,聚焦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加强产业标准化示范创建,开展农业品牌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标准咨询、评估、培训及服务等方式,稳步提升产业标准化普及率,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加强产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队伍支撑产业振兴

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标准化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以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为工作平台,组织编著湘西特色产业各类技术标准的培训教材和课程,利用现代新媒体手段,积极组织各类经营主体、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村民自治组织,参与标准化基础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培养特色标准化人才队伍,以此支撑标准化工作。农民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四)筹建湘西十八洞特色产业标准推广示范基金,以资金推动标准在产业振兴中的推广应用

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大对十八洞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避免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以政府投资为引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加入标准化投资和研究领域,开创标准化研究投入的多元化局面。筹建湘西十八洞特色产业标准化推广示范基金,引进专业人才参与基金管理,结合当地农业农村的资源优势,对特色产业标准化建设标杆县、标杆村、经营主体、产业振兴标准化推广团队、标准制定等工作开展精准的资金支持,投资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具有经济带动能力的优质项目从而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以资金推动保障标准化在产业振兴中的贯彻执行。

(五)营造特色产业标准建设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指引产业振兴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十八洞村应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通过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等方式,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同时,通过快手、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和其他传统媒体,定期推送特色产业标准的实施、标准故事和标准推广成效,积极宣传标准化工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重视和促进产业振兴标准文化氛围。具体而言,可通过举办标准化论坛和学术活动,开展巡回推介会、区域品牌新闻发布会、网络推广等,努力营造特色产业标准化战略推进的社会氛围;利用会展、促销折扣、样品赠品等方式扩大消费者对湘西十八洞特色产品品牌的认知和接触面,主动塑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湘西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化在实践中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巩固拓展十八洞村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构建标准化体系科学架构、建立标准化工作推动机制、加强产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筹建标准推广示范基金、营造标准建设的文化氛围等措施,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增农业质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推动十八洞村的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进程,实现十八洞村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蒋和平,郭超然,蒋黎.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1):5-14.

[2]郭江云.乡村振兴背景下平塘县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22.

[3]陈六金.脱贫地区县域乡村振兴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石阡县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3,43(3):177-180.

[4]杜敏.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探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12):79-81.

[5]王瑞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变特征、关键问题与突破方向[J].经济学家,2024(2):120-128.

[6]田昕加,章刘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学习与探索,2024(3):104-109.

[7]陈蕾,师东晖.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西北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新西部,2024(5):50-54.

[8]常经伟.建设标准化体系打造长春农产品绿色品牌[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0(6):50-53.

[9]钱永忠,郭林宇,金芬.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推进方略[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1(2):10-13.

[10]初侨,燕艳华,翟明普,等.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3):8-15.

[11]徐梦萧,陈娟强,赵帅帅,等.推动地方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1):82-84.

[12]郑焕春,付静,杨燕超,等.黑木耳产业标准化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24(4):121-128.

[13]陈永强.安徽省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滁州:安徽科技学院,2020.

[14]倪正霞.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1.

[15]蔺丽.中药茯苓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

[16]洪影雯,覃鹭涓,李茂,等.广西瑶药产业标准体系框架构建[J].中国标准化,2023(23):118-121.

[17]路敏,薛蓬,穆彩霞.宁夏肉牛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及对策建议[J].中国标准化,2023(23):127-131.

[18]伍音子.农业产业区域品牌标准化建设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24,55(2):32-35.

[19]钱英,王卓琴,张沈红,等.浅谈平水日铸茶“一标一品一产业”建设成效与做法[J].中国茶叶2024,46(1):74-77.


分享到: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hndngczx@126.com 联系电话:0731-85786329 联系地址:长沙市天心区赤岭路湘银嘉园3-603
website qrcode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